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调查

超5成客户被银保产品误导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2/3/27 15:38:19 关注度:332418次
  商业银行近年来在销售理财产品突飞猛进的同时,也积极开拓包括保险、基金、券商理财、集合信托产品、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种代销渠道。
  然而由于目前银行对于代销产品的销售还缺乏严格的代销规范,而某些银行业务人员为了完成考核目标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销售过程采取了一些不规范的销售行为,导致误导情况的发生屡禁不止。
  据银率网调查统计,在银行代销产品产品所产生的误导现象中,保险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位居榜首,占比达29.56%。其次是基金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占比达20.13%。券商集合理财以及集合信托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并列第三,占比均为8.18%。
  在银行办理保险业务的客户中,除有45%的客户是出于自己本意购买的保险产品以外,高达55%的客户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购买在银行销售的保险。
  银保产品,其实是指在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银行只是保险的一种销售渠道。银行保险,本来是银保合作,利用对方的渠道和信誉来扩大各自的网点和影响,然而,自从2007年开始,银行保险误导及强制销售现象逐年增多。
  银行代销保险产品误导现象居高不下,与银行在银保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有着重要原因。如个别理财经理在银保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销售行为。由于银保产品具有在银行销售的优势,所以部分银行业务人员偷换概念来增加保险购买率。而由于长期理财产品稀缺,银行销售人员利用投资者的长期投资需求将银保产品描述为长期理财产品进行误导销售。
  此外,由于银保产品与其他银行产品相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普通消费者很难一下子弄清楚。由于普通消费者普遍对银行比较信任,所以如果银行在银保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就很容易导致误导的发生。
  据银率网调查数据显示,在银行办理保险业务的客户中,除有45%的客户是出于自己本意购买的保险产品以外,高达55%的客户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购买银行保险,通常是在银行办理其他业务时,稀里糊涂的办理了保险。非出于本意购买保险的客户中,有将近90.48%的客户是由于各种原因被误导购买,另外有9.52%的客户是在办理其他银行业务时,因为银行的捆绑销售问题,被强制购买了银保产品
  在办理银行业务时,有31.58%的客户是因为没分清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差别,而误买了银保产品;有26.32%的客户是由于听信了销售人员变相夸大保险收益或保障功能的宣传而购买了银保产品;而同样有26.32%的客户,则是因为受到获奖、赠送、停售等方式的诱惑而购买的产品;还有15.79%的客户购买产品是碍于面子问题。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银保产品的销售过程不够规范,使得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可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主观或客观上误导了客户。 强制捆绑销售也是客户被购买银保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某些银行在优势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为了多创收,从而采用了搭售产品的方式,比如强迫办理信用卡、强迫购买保险等,这种霸王条款是对客户基本利益的侵犯。
  被误导购买保险的客户,最初选择的并不是银行保险产品,或者是由于各种原因误买了保险,或者是由于银行的强制销售行为被迫购买了自己不想要的银保产品,那么到底在银行办理什么业务最容易被误导或者被强制购买保险呢?
  调查显示,客户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有85.71%的机会遇到误导销售保险的情况;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也会有57.14%的可能会被误导购买银保产品;购买国债和基金的客户受误导的可能性比较小,71.43%的客户在购买基金和国债没有遇到过银保销售;在办理银行贷款业务时,有28.57%的客户反应会遇到强制销售保险的情况。
  综合分析来看,客户在办理存款业务和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容易被误导购买银保产品,而在购买基金、国债,或者办理贷款时,客户被误导的概率较小;对于银行的强制销售行为,客户在办理银行贷款业务时最容易遇到,在购买理财产品、基金、国债时,遇到捆绑强制销售的行为都比较少。

(责任编辑:苏秀)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