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警示

投资公司叫卖高收益理财产品 律师和银行有话要说

来源:重庆晨报 2012/8/13 11:21:13 关注度:1815064次

  

  投资公司叫卖高收益理财产品

  市民半信半疑

  在渝中区中山路附近的一条街道上,一家投资理财公司把咨询桌摆到了路边。几个年轻人正忙着给路人介绍产品。“我们公司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可达18%,师傅你看哈!”一位年轻人说。记者对“理财产品”高收益表示怀疑,他不厌其烦地要记者到公司去“坐一坐”。大多数路人对他们的高收益半信半疑。

  记者又走访了几家投资公司,这些公司都可向投资者提供15%以上的年收益率理财产品,然后将吸收来的资金借贷给其它企业,赚取其中差价。但各家公司贷款时间长短不一,短的3-6个月,长的1年。

  这类投资公司都承诺,投资吸纳的资金即使闲置也会按月付息给投资者,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业内人士说,这类投资公司的性质类似于小贷公司,只是比小贷公司多了“吸储”功能。

  高收益理财产品吸引市民围观。(资料图片)

 

律师提醒:警惕维权成为难题

  针对小张的怀疑,有律师认为,一些投资公司很可能没有金融贷款许可证,其次国家规定只能向特定的人群吸收资金,而这家投资公司是面向大众广泛吸收资金,这些行为是在“打擦边球”。

  一位姓徐的律师指出,诈骗公司主要是以高昂的年收益率吸引投资者,向不特定的对象借款,其中以老人为主,在借了一定的资金以后迅速舍弃公司跑路。“最近一些地方附近就出现了好几起这样的案件,都是涉嫌诈骗或者经营不善,最后由于诈骗败露或者资金链断裂,被告上了法庭。”

  徐律师还告诉记者,国家对金融业的管理非常严格,但也有一些并不在金融监管部门管辖范围之内。而遇到纠纷,由于法律对于民间借贷还缺乏明确规定和引导,维权将成为难题。但他强调“不管任何时候,社会上总会有不少诈骗公司存在,希望广大投资者尤其是老年人,不要盲目被高收益率所吸引,谨慎投资。”

 

银行经理: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银行理财经理张先生的观点则很明确,“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收益很高又能保本,而且还没有风险,这种逻辑本身就是矛盾的。”

  “投资公司本身的资金不如银行,在信誉上也比不过银行,因此发行理财产品在控制风险上肯定不如银行。”张先生告诉记者,投资失败、颗粒无收的教训很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谨慎。”

  据介绍,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会在合同上注明资金比例。比如,一个偏向于保本的理财项目,在合同中注明投资国债、定期等绝对安全的资金占80%,而投资风险项目仅占20%。“而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资金走向不明,他们不会告诉你到底有多大的风险性。”张先生说,银行推出的任何理财产品,都要事先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到客户资金的安全。

  张先生提醒,购买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一定要把合同解读清楚,“投资公司的客户经理嘴上说得再好听,也必须落实到合同上来,因为只有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应。”“一般来说,周期越长的理财产品,风险性越低;而周期较短的理财产品,就会有较高的风险性。”该人士指出。

  本版文/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李济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