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公司叫卖高收益理财产品
市民半信半疑
在渝中区中山路附近的一条街道上,一家投资理财公司把咨询桌摆到了路边。几个年轻人正忙着给路人介绍产品。“我们公司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可达18%,师傅你看哈!”一位年轻人说。记者对“理财产品”高收益表示怀疑,他不厌其烦地要记者到公司去“坐一坐”。大多数路人对他们的高收益半信半疑。
记者又走访了几家投资公司,这些公司都可向投资者提供15%以上的年收益率理财产品,然后将吸收来的资金借贷给其它企业,赚取其中差价。但各家公司贷款时间长短不一,短的3-6个月,长的1年。
这类投资公司都承诺,投资吸纳的资金即使闲置也会按月付息给投资者,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业内人士说,这类投资公司的性质类似于小贷公司,只是比小贷公司多了“吸储”功能。
高收益理财产品吸引市民围观。(资料图片)
律师提醒:警惕维权成为难题
针对小张的怀疑,有律师认为,一些投资公司很可能没有金融贷款许可证,其次国家规定只能向特定的人群吸收资金,而这家投资公司是面向大众广泛吸收资金,这些行为是在“打擦边球”。
一位姓徐的律师指出,诈骗公司主要是以高昂的年收益率吸引投资者,向不特定的对象借款,其中以老人为主,在借了一定的资金以后迅速舍弃公司跑路。“最近一些地方附近就出现了好几起这样的案件,都是涉嫌诈骗或者经营不善,最后由于诈骗败露或者资金链断裂,被告上了法庭。”
徐律师还告诉记者,国家对金融业的管理非常严格,但也有一些并不在金融监管部门管辖范围之内。而遇到纠纷,由于法律对于民间借贷还缺乏明确规定和引导,维权将成为难题。但他强调“不管任何时候,社会上总会有不少诈骗公司存在,希望广大投资者尤其是老年人,不要盲目被高收益率所吸引,谨慎投资。”
银行经理: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银行理财经理张先生的观点则很明确,“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收益很高又能保本,而且还没有风险,这种逻辑本身就是矛盾的。”
“投资公司本身的资金不如银行,在信誉上也比不过银行,因此发行理财产品在控制风险上肯定不如银行。”张先生告诉记者,投资失败、颗粒无收的教训很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谨慎。”
据介绍,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会在合同上注明资金比例。比如,一个偏向于保本的理财项目,在合同中注明投资国债、定期等绝对安全的资金占80%,而投资风险项目仅占20%。“而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资金走向不明,他们不会告诉你到底有多大的风险性。”张先生说,银行推出的任何理财产品,都要事先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到客户资金的安全。
张先生提醒,购买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一定要把合同解读清楚,“投资公司的客户经理嘴上说得再好听,也必须落实到合同上来,因为只有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应。”“一般来说,周期越长的理财产品,风险性越低;而周期较短的理财产品,就会有较高的风险性。”该人士指出。
本版文/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