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中药效果确实好,但味道也确实苦,因此很多人在服用中药时为了掩盖苦味,就在药里加糖。专家提醒,这种只顾爽口而不顾疗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轻者影响药效,重者会产生副作用,因此不可因中药味苦而加糖。
中药加糖不好,良药苦口利于病
中药的药效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中药的难喝也是众所周知的,有的人捏着鼻子、含着泪才能把中药喝下去,可以说喝中药就是一种折磨。面对这种折磨,有的人就想出了方法,他们在中药里加糖中和药的苦味。这种方法可行吗?专家说,在中药里加糖是不好的,苦药就要苦着喝。
专家称,在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药性也有“寒、热、温、凉”的差异,而糖类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及疗效,具有润肺和中、补脾缓肝的功效,可用来治疗肺燥咳嗽、口干舌燥、中焦虚、胃痛的病症,因此中医也把糖类作为一味中药。所以,在中药中加糖,轻者会影响药效,重者会对患者产生副作用。
在中药中加糖为何不好呢?首先,多食糖会助热,如果病人具有腹胀中满、湿热停滞、舌苔厚腻等症状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应。其次,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剂中,都会减弱药性,阻碍药效的充分吸收,影响疗效。再次,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类特别是红糖,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中药中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可与之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继而产生浑浊、沉淀,不仅影响药效,而且危害健康。最后,有些药通过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如黄连就是通过味觉分析器的兴奋,进而提高食欲中枢的兴奋,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增加,从而发挥健胃的作用,如果加糖,就会失去这种作用,也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了。
1.把握服药时间
据有关研究发现,在每天的24小时内,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的8-10点钟,另一个在下午的2-3点钟。带有苦味的中药可在饭后的上述时间内服用,因为这个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侯,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对于儿童和胃肠不舒服的病人来说,最怕的就是服药后发生恶心,随之容易将吃进去的药物呕出来,饭后服药可以有效防止这现象的发生。当然,饭后服药并不意味着吃饱饭马上就吃药,而以间隔半小时以上为好;倘若空腹服药,则非常容易因为药物的苦味而导致反胃,不仅容易发生呕吐,而且还会使人感觉药物更苦。
2.控制温度
药液冷却至20℃~36℃,宜快速服下,这时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6℃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就会减弱。不过,汤药高于38℃有可能会烫伤口腔黏膜,因此20℃~36℃是最好的选择。
3.掌握含咽位置
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药时应尽量避免舌根过多地接触药液;服用较苦的药丸时,也应将药放在舌尖,然后用温开水迅速送服。
4.喝药速度
喝药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响越小。喝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而后顺势咽下。
5.凉水漱口
喝药后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6.适当添加调味品
在一些补益类汤药中加入大枣可减轻汤药苦味,还可以增强补益作用。在晾凉的汤药中加一勺蜂蜜也可以减轻苦味,但是腹泻和糖尿病患者不适合。如果服汤药时出现了恶心、呕吐现象,可在喝汤药前喝少量生姜汁或嚼服2~3片生姜片。此外,在服药前不吃糖和其他甜味食品也很重要。
7.尽量选用中药颗粒剂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许多中药都按照不同的配方制成了颗粒剂,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服,这样不仅免除了患者煎煮中药的麻烦,而且服用时的口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一般都不会出现特殊的苦味。因此,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选择。
中药服用禁忌多
中药服用的时候,除了有加糖的禁忌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得不知道的禁忌,清楚了这些禁忌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中药。下面,我们就看看中药服用还有哪些禁忌。
1.孕妇用药禁忌
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有: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应完全禁服。用于活血化瘀以及行气泻下类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等,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除非是特别必要时,尽量避免使用。即使是补益药,如人参和鹿茸,也不可乱服。
妇女怀孕后,一般都有阴血偏虚、阳气偏盛的情况,即如俗语所说的“有胎始有火”,因此,除人参和鹿茸外,一些温燥性的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胡桃肉、胎盘等,必须慎用、少用,否则可能出现轻度不安,烦躁失眠,咽喉干痛等症状。一些辛热的食品,如辣椒、酒等,也应能不用就不用,绝不可长期服食。
2.服药期间饮食禁忌
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3.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
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4.煎糊的中药千万别喝
煎中药时,往往因为加水过少、火力过猛或忘了煎煮时间,使药汁煎干,甚至药物煎糊。于是有人二煎时多加些水,以为可以把头煎的药量熬出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对于煎干尚未煎糊的药物,重新加水适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药物成分遭到了破坏,疗效也因此降低。而有些药物煎糊以后,产生了其他功效,如荆芥是解表药,煎糊以后变成了荆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产生了止血效能;还有如蒲黄用于活血,而煎糊后蒲黄炭则止血,作用恰恰相反。因此,煎药应当注意水量、火候、时间,以免煎干甚至煎糊。一旦煎糊的中药,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新买一服。如果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会耽误病情;至于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则会加重病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宝宝生病时,很多妈妈越来越信赖中药,但“良药苦口”,当家长们看见孩子哭闹不喝“苦药”时,就想到了加糖。相信读完本文的你们都知道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以后万一宝宝病了要喝中药,还是让宝宝喝不加糖的吧。其实,让宝宝喝点儿苦药是好的,吃药也是一个锻炼孩子的过程,首先能让孩子适合、感受到不同的味道,渐渐适应食物不同感觉,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另外,也是一个心志的磨砺,提高孩子的忍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