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警示

二维码暗藏木马病毒 不要“见码就扫”

来源:重庆3·15消费维权网 2013/3/12 14:36:44 关注度:913529次

  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只要轻轻一刷,就能加微信好友、下载美食优惠券、上网、看视频等等,方便是方便,不过,随意扫二维码也变得越来越危险,二维码扫描已经成为手机病毒传播的重要渠道。

二维码扫描须谨慎 小心木马病毒“吸费”

二维码扫描须谨慎 小心木马病毒“吸费”

扫描二维码话费被“吸”走

  随着安卓系统的盛行,二维码已经成为智能手机一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轻轻一扫,就能加好友、装软件、上网,可是随着手机病毒的盛行,曾经安全的二维码已经不再安全。最近,不少人就中了招。
  陈先生刚接触二维码不久,发现二维码的功能非常强大,扫一下什么都有,非常实用、便捷,习惯了二维码的他见二维码就拿手机扫。前几日,他在一则微博上看到一个四折出售金逸国际电影城的二维码,扫了之后装上软件,但是四折出售金逸电影票信息并没有出现,起初他以为是有人恶作剧也没有在意,第二天天没亮他收到手机欠费通知,一夜间手机竟然消费了167元,欠费53元。陈先生立即到通讯公司咨询为何一夜之间消费160多元钱,通讯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很可能是智能手机绑定了扣费软件才导致费用被扣除。经查看发现就是扫描二维码的时候被绑定了扣费软件。
  还有另外一位市民也是在扫描二维码的时候被“吸费”。“前几天扫二维码参加了一个‘免费抽奖’活动,可是这几天通知我扣了50多元的话费。”市民李小姐称,查询后才知道是因为扫二维码“被”定制了增值业务。据了解,扫描二维码后话费莫名减少的事情并不是个例,很多人都中过招。

二维码吸费原是病毒在作怪

  翻阅了大量的有关二维码及吸费病毒的资料,得知二维码跟一个网络链接一样,其本身是没有毒的,但是二维码所提供的信息或下载的软件就有可能是病毒,一般情况下用智能手机扫二维码后,病毒软件就会进入手机,并安装。由于病毒依靠二维码进行伪装,用户常会不假思索地把病毒软件装到手机里,然后吸费病毒便开始它的吸费工作。
  吸费病毒是如何吸费的呢?其实吸费病毒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自行发短信、拨打语音扣费电话,同时自动删除或屏蔽收费相关的运营商回执短信、拨打电话、Wap上网等记录,让用户完全在不知不觉中被扣费。“扫二维码之所以会让手机中毒,不是二维码本身有问题,而是链接内容上有风险,它也会被黑客所利用。多数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手机增值业务,导致话费被扣。”所以,提醒广大市民应在手机中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对于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特别是路边广告、不明网站的二维码,最好不要盲目扫描;通过二维码支付时更要警惕,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

二维码安全存隐患的原因

  一是二维码生成方式简单,内容无人监管。目前网络上有大量的二维码软件、在线生成器方便人们制作二维码,几乎不存在制作门槛,同时也为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制造者打开了方便之门,通过此种途径他们可瞬间完成恶意下载链接到二维码的转制。
  二是二维码暗藏木马等病毒,一些不法分子会将有毒或带插件的网址生成一个二维码,对外宣称为优惠券、软件或视频等,以诱导用户进行扫描,而这种专门针对手机上网用户的诈骗手段,多是采用强制下载、安装应用软件等方式,达到获取推广费用或恶意扣费的目的。
  三是消费者防范意识不足,部分消费者出于好奇,看到二维码后,往往马上拿起手机拍一拍、扫一扫,却忽视了安全问题。殊不知,一旦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的应用中染有病毒,那么安装到手机中就会遭遇麻烦;如果扫描的内容是被挂上木马的网址,则有窃取消费者手机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的风险,甚至被乱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
  对此,特别提示,最好在手机上安装一个二维码的检测工具,会自动检测二维码中是否包含恶意网站、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的下载链接等安全威胁,并提醒消费者谨慎下载和安装。

■ 小编有话说

二维码,别想扫就扫!

  二维码出现以来,很多人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方便,都习惯性的看见二维码就扫描,可现在小编不得不提醒你要小心了,别见码就扫。小编建议大家要养成良好的二维码使用习惯,选择来自安全可靠渠道的二维码进行读取,对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特别是路边广告、电梯内广告、广告宣传单、不明网站的二维码,不要盲目扫描,如果扫码确有必要,则要提前检测。而且啊,手机二维码在线购物、支付更要谨慎,要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如果用手机和银行卡绑定,不要在银行卡内储存过大数额的资金,避免发生连锁反应。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