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知识

大学生暑期实习维权遭遇法律尴尬 被当廉价劳动力

来源:工人日报 2013/8/14 11:21:32 关注度:468200次
    “300元每天、无需技术、工资日结……”进入暑假,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兼职、实习信息多了起来。然而,有些企业却将大学生当成了短期廉价劳动力;更有中介以“介绍工作”为由,骗取信息服务费、克扣工资等,一不小心,大学生实习就会碰上骗局。而据记者了解,大学生实习维权也成了绕不过去的问题,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实习生权益的保护仍待加强。
  记者近日浏览某招聘网站,以“暑期”、“兼职”等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得出近2万个工作岗位。其中,薪酬在1000元以下的岗位最多,经验与学历多为不限。
  “主要还是想积累些经验,其次是觉得与其闲着还不如赚点外快”,在安徽求学的秦志说。即将上大三的他暑假并没有回家,而是找了一份做销售的兼职工作。
  应届生校招网发布的报告也显示,86.4%的大学生将“提高个人社会工作能力”作为参加实习的首要目的,而“赚取生活费”只排在倒数第二。然而,在名目繁多的短期兼职、实习招聘市场中,却暗藏各类陷阱。
  江苏连云港的大学生小李于6月底找到了一份促销员的工作。当时,“督导”承诺将在7月末把6月工资打到她的银行卡上。7月过去了一星期,小李没有任何到账。小李给“督导”打电话,却发现手机已经停机。“被黑心中介骗了,之前没有留下缴费凭证,也没有书面的兼职合同,只能自己认栽。”找不到任何投诉途径的她只好把被骗信息发布到网上,希望引起朋友们的关注。
  而湖南的大学生小张则在经过面试后,被通知交纳200元“服装费”上岗,但交纳完费用后,他并没有得到相应岗位,他再次查询该中介机构信息时却发现电话已打不通。“就算是有证据上法庭,整个流程至少得两个月以上,并且还得花费诉讼费。”
  供职于上海市某律师事务所的李晶晶表示,实习、兼职等勤工助学并不在我国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内,大学生往往也不太重视短期工作的维权问题,“个人来咨询的几乎没有,但会有一些企业就大学生在实习期的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期限等具体规范进行咨询。”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实习生并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勤工助学行为不适用劳动法。对大学生与招聘方发生的劳动关系纠纷,相关监察部门实际上较缺乏强有力的处理手段,而只能责令公司退钱。

  法律专家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暑期兼职维权难的问题,最重要是完善制度保障。勤工助学不适用劳动法的规定颁布于1995年,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生活进行适当调整。此外,大学生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对求职中介的辨认能力。

(本网责编:陈宏)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