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获悉,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0余起,死亡20人。对于所涉家庭而言,除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外,事故还给涉事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尤其是那些没有购买保险又不幸失去顶梁柱的家庭。
为此,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每次出行前最好根据自己的出行或旅游需求,选择一份周全的保险保障计划,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然而,上半年我市保险行业的一组数据却令人担忧。我市上半年购买意外险的人均保费不足5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市市民借助保险转嫁风险的能力较低。
丈夫意外身故 保险为妻儿留栖息之所
家庭若突遭意外,一份保险或将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九龙坡的孙先生与妻子张女士于去年上半年在我市一家银行贷款23万元买了一套住房。在办理贷款时,银行的客户经理向孙先生推荐了一款意外伤害保险,保额等同于贷款额度。孙先生认为一年460元的保费并不高,于是投保了一份。天有不测风云,7月,孙先生就因遇车祸,不幸去世。
作为家庭经济支柱,孙先生的突然离世,让妻子陷入悲痛的同时,经济压力陡增。张女士一个人既要偿还房贷,又要抚养刚出生的孩子,生活压力非常大。如果无法如期偿还贷款,还将面临房产被拍卖的危险。
这时,孙先生当时投保的意外险如约赔付,张女士如数偿还了贷款。孙先生所交的一年460元的保费,为孤儿寡母留住了栖息之所,尽可能减少了事故对这个家庭的持续伤害。
谈到孙先生的情况,作为保险行业资深人士,阳光人寿重庆分公司总经理雷万春表示,市民对保险的认识一直存在偏颇,孙先生的案例恰恰说明,未雨绸缪才能为家庭带来“不幸中的万幸”,而“雪中送炭,正是保险的真谛。”
缺乏主动购买意愿是意外险遇冷主因
为何保险遇冷?
记者调查发现,市民自我保障意识不强,缺乏主动购买的意愿,对保险的保全作用、险种性质及价值外延认识不清是主要的制约原因。
在众多调查对象中,认为意外风险概率低,买意外险没必要的市民占比较大。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频繁接触各类交通工具,频繁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这无疑加大了意外风险,特别是交通事故风险的可能性。记者从公安部了解到,去年全年,仅因超速行驶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就有7000多人,这仅仅是各种意外事故中的冰山一角。
除开这一因素外,也有市民认为保险价格高,不划算。记者了解到,一份一年期的普通意外险的价格并不高,每年的保费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相比吃喝一顿几百元、买个品牌货上千、名牌数万的当今消费行为,意外险投入的保费还真不能说贵。“价格不是问题,消费者不愿意购买也因为保险产品种类繁多,条款复杂,如雾里看花,市民也担心因了解不清被蒙蔽,因此主动放弃购买。”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谈到,“对保险行业来讲,进一步让产品规范化、透明化,也是推动全社会认知的重要工作。”
保险成为白领精英阶层身份新标签
虽然我市意外险保费人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较低,但这种状况正不断向好,特别是在新兴的白领和精英阶层,保险正成为他们身份的新标签。
“近几年,社会精英阶层,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越来越重视自身及家人的意外险保障配套,很多人都是主动购买意外险。” 阳光人寿的雷总表示,这主要得益于社会保障意识的加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保监会明确倡导“保险回归保障”的思路,作为纯保障代表的意外险被保险公司强化推广,产品不断出新,越来越契合人们的日常保障需要。
家住九龙坡的李小姐是一家百货卖场的中层管理人员,她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基本是两点一线,坐轻轨、公交解决出行问题,周末则是自己开车自驾游,几乎天天都跟交通工具打交道。“自己的爱车都交了保费,更应该为自己和家人也买一份意外险。况且自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若真有什么闪失,能为家人留下一份保障也心安。”由此算来,李小姐觉得意外险的投入是必须的,“这是家庭保障的基础。”
百万保额起槛方能满足家庭保障所需
工商大学保险专家樊国昌教授就告诉记者,意外险无论从价格还是保障范围而言,都应该作为一个家庭构建保险体系的首选产品。特别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更应投保意外险,而且需要高额保障的意外险。
到底多少才算高保额呢?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的生活水平而言,一个正常家庭的保障应超过100万。雷万春表示,市场上目前保额超过百万的意外险产品相对比较少,多数产品的保障只是几十万,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对保险公司而言,推出符合现今市民生活保障需求的产品尤为迫切。
重庆保险市场到底有没有价格实惠,保障可达百万的意外保险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了解,现在市场上已有高达300万保障的意外险产品,而且保费工薪阶层也能负担得起,相关保险公司正着力将产品推向市民,满足更多家庭的保障需要。
(本网责编: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