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知识

“医生”荐药、AI换脸:短视频医疗科普为何深陷信任危机?

来源:重庆消费网 2025/7/7 13:07:51 关注度:223次
在短视频成为主流传播载体的当下,医生通过直播、短视频普及医学知识原本是一种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积极举措。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平台上所谓的“医疗科普”已深陷信任危机,甚至异化为牟利工具。
现象:“白大褂”荐药,跨专业成常态
一些自称医生的短视频账号频频出现推荐药品的内容,更有甚者,骨科、妇科等非呼吸领域的医生也开始大谈咳嗽用药,话术雷同、内容雷同,背后大多由MCN机构统一运营。记者发现,这些荐药视频报价从1900元到29万元不等,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医学讲究专业化和个体化用药,跨专业荐药行为不仅涉嫌违规执业,更可能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危害健康。
乱象:伪科普贩卖焦虑,老人成为主要受害者
“再不吃这个药,就晚了”“老人都该备一盒××”,在平台上,类似标题充斥眼球。许多老年人将视频中身穿“白大褂”的主播误认为专业医生,出于对健康的担忧,纷纷点击链接购买所谓保健品或药品。
北京的李大爷就是其中一位。他向记者表示,这些“医生”说得头头是道,他便信以为真,多次购买“推荐产品”,却从未见效。夸大疗效、制造恐慌已成部分视频套路,更有主播借“公益讲座”“免费体检”之名,实则推销高价“三无”产品,涉嫌诈骗。
技术:AI换脸造假,让骗局更具“说服力”
随着AI图像合成与换脸技术的发展,不法分子甚至“克隆”知名医学专家的形象进行直播带货。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就曾被“合成出镜”推销产品,起初许多消费者信以为真,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对“专家权威”深信不疑。
相关视频不断变换形式,利用AI伪造人脸与声音,使得造假更加隐蔽,防不胜防。
应对:治理医疗短视频乱象,需多方合力
破解医疗科普乱象,不可仅靠单一力量,必须监管、平台、从业者与公众“四方联动”:
平台要履责:强化审核与内容监管,建立医生类科普账号准入与退出机制,设置内容标识与用户举报通道。
医生要自律:坚守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不跨专业荐药,不发布未经验证或夸大失实的内容。
监管要严打:加快立法完善,加强执法落地,对以医疗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诈骗行为依法严惩。
公众要提升素养:理性看待“网红医生”“短视频医嘱”,多渠道核实信息来源,提高自我防骗能力。
唯有形成监管高压、行业自律、公众警觉的闭环生态,才能真正让医疗科普内容回归“医者仁心”的初心。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