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比较试验

记者曝光养殖业潜规则:生化危“鸡”

来源:中国经贸聚焦 2011/12/28 13:40:25 关注度:252231次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养鸡数量约47亿-50亿只、每年吃掉2.2亿只死鸡,它们大多数都来自工厂化养殖。由于缺乏严格的检测和监督,这些笼养鸡的实际生活环境不容乐观,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仅40多克的鸡仔长到2公斤多的肉鸡,最短只需30天。而在此期间,它们不得不与众多鸡群簇拥在面积仅不到1平方米的狭小恶臭的鸡笼内,见不到一丝阳光和雨露,它们的双爪来不及触及土地,甚至还没有学会踱步,便被急匆匆地送上一辆又一辆的运输卡车,奔赴屠宰场,仓促结束短暂的生命。

  近日,《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远赴山东省济南、济宁等地实地调查,揭开食用鸡的饲养真相。作为中国畜牧养殖业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山东省养鸡场数量较多,鸡供应量占中国市场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而记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多数笼养鸡的饲养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滥用抗生素、饲料鱼龙混杂等,畸形的饲养方式,难以保证餐桌上的食用安全。 不会走路的鸡

  2011年12月7日上午,济南的室外气温骤降至零下6—7℃,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沟壑结满了晶莹的冰块,还未完全融化,异常寒冷。与往常一样,济南遥墙机场外近200米处一家养鸡场的饲养员毛凤英阿姨正准备给鸡喂饲料。她端着饲料盆,先深呼吸一口,猛然打开其中一只鸡棚的木门,顿时一股夹杂着骚臭鸡粪味扑面而来,眼睛被刺激得睁不开。但毛凤英甚至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动作麻利地往每一个鸡槽内倒入饲料。对于这一切,56岁的她早已习以为常了,她就住在附近的村子内,有空的时候就为这家养鸡场当饲养员,做做帮手。

  鸡棚室内温度高达32℃,记者一脚踏进鸡棚瞬间被一阵恶臭味几乎熏倒,惊讶地看见:为了挤出足够的空间,50×15米的鸡棚内两侧分别叠放了3—4层的鸡笼,密密麻麻排在一起,而每只鸡笼大约有4—5只成年鸡。也就是说平均每平方米饲养了12只鸡,它们互相簇拥着,懒洋洋地挤堆在一起,发出此起彼伏的哀鸣声。记者注意到,笼内的鸡群们反应极麻木,有的甚至都不会走路,它们一直趴在笼内,昏昏欲睡。

  “鸡怕冷,所以鸡棚内的温度要控制在30℃以上,这样肉鸡长得也快。”毛凤英说,在饲料和温度的作用下,这些肉鸡的发育成长时间最多30天,就能长成1.5公斤—2公斤重的肉鸡,都是喂养饲料的,这样鸡的发育速度较快,数量才能跟得上,才能卖得出好价钱。

  现场,该养鸡场的负责人杨姓老板得知记者欲大批量采购肉鸡,显得很戒备,露出怀疑的表情。“我是做鸡养殖和采购一条龙生意的,这个行业都是以本地熟人为主,不做散客生意。”杨老板指着鸡棚说,家禽养殖业都是薄利行业,数量越多利润才越大。他现场算了一笔账,每只鸡仔的价格就达3.5元,再加上饲料、人工成本等成本价格,按照每个大棚1万只鸡的总数计算,每只鸡最多只赚取1元钱。

  由此,只有提高养殖的数量,才能产生更多的经济利润。现场,一家养殖户介绍,为了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每家养鸡户至少养3万只以上,才能略有盈利。也就是说,为了让每只鸡棚的容量最大化,不少养殖户不惜“超载”——往鸡棚内不断地塞进和饲养更多的活鸡,以期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无形中这就导致圈养鸡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情况愈演愈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成年鸡,鸡仔也未能幸免,情况不容乐观。

  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位于济宁市任城区附近的一家较有名的种鸡场暗访,竟意外地在该种鸡场内的一处空房内发现了一个标有“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的药物箱。天啊!这明明是供人体使用的抗生素药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是给种鸡注射的,防止它们生病。”现场,该种鸡场内的一位工作人员却面露笑容地说,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很多种鸡场都在偷偷使用这种药物,提高种鸡的存活率。这早已经成为养鸡行业的“潜规则”了。

  为此,记者采访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业研究所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他承认这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属于行业的潜规则。“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但目前监管很难,也管不过来。”他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分析说,种鸡场家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有两个:其一是为保证鸡仔前期的存活率;其二是鸡仔的进化不好,注射抗生素,以增加鸡仔的免疫能力。

  据介绍,在家禽养殖行业内,对于42天出笼、体重能达2.5公斤的活鸡称为AA鸡,俗称“白羽肉鸡”,这种鸡养成时间短、肉大,便于屠宰和分割,这可为一些对于肉鸡要求较高的餐饮单位大批量供货,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的餐饮单位尤其青睐这种品种的肉鸡,便于加工。当然,即便AA鸡使用了抗生素等违禁药物,也很难检测出来,监管部门也没有这样多的人手一一进行检测,只能采取抽样的方式,难免以偏概全。由此,AA鸡从养殖场、屠宰场,再到餐饮店和农贸市场,迅速流入了百姓的餐桌。 注射抗生素成潜规则

  记者实地调查中发现,饲养鸡的“居住”境况不佳,它们每天的食物也离不开各种饲料和疫苗,这些饲料种类五花八门,里面的“花样经”可真不少。

  经多方打听,在济南的遥墙镇的十户村上,记者找到一家刚刚开张的养鸡场,它的占地面积达数百平方米,建设有6个养鸡大棚,每只大棚内饲养约有9000只活鸡,每天需供应大量饲料。

  “我们分为国产鸡和进口鸡两种方式喂养,国产鸡都是喂饲料的、且出生后20天起就必须喂药,虽然检测时有可能会查出‘农残’,国内关卡很好疏通,没有问题。”现场,该养鸡场的陈老板向记者坦言,但如果要做外贸出口的话,饲养鸡就得使用专门的饲料配制,比如玉米、谷物等不同品种的混合搭配,这些食物完全纯天然的,不含任何抗生素等违禁药物,出口检疫没有问题。当然这个批发价格就很高,每公斤起价达11.4-11.6元,且6万只鸡起卖。

  那么,鸡吃的饲料与其生长周期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在养鸡场的垃圾堆处都发现标有不同剂量的饲料外包装袋,其中在一包名为“万方饲料”的外包装袋上看见这样一段文字说明:含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阶段为22—42日。这与之前记者发现的“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药物性质有何不同?

  为了进一步了解关于鸡用饲料的使用情况,记者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动科院副教授刘强。他解释,“按照国家的规定,使用在人体上的一些药品,比如‘头孢噻肟钠’等抗生素药物是不允许使用在养殖业家禽身上的,以避免对人体造成危害。然而,却有一些养殖户在喂饲料之前、或者之后偷偷地给鸡食用一些抗生素等添加剂。”

  刘强介绍,自从瘦肉精事件发生之后,只要再谈到饲料问题,人们犹如惊弓之鸟。但对于鸡用饲料不能采取全盘否定态度,由于圈养鸡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食用不同的饲料,到底是在哪一个环节给鸡喂养了过量的违禁药物,这就很难判断了。

  按照生长阶段来划分,饲养鸡分为前、中、后期三大类饲料;从纵观来看,分为浓缩饲料、添加剂饲料等多个种类,的确有一些非正规的饲料生产厂家掺入违禁药物,但这个比例在整个市场中到底占据多少,就很难统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工圈养鸡一旦食用人工饲料的时间过长和过量,这不仅不利于鸡的健康生长,也肯定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据专家介绍,由于鸡的正常体温为41℃,高于人体的正常体温,比较怕冷。因此小鸡生长初期的室内温度需控制在35℃以上,以促其生长速度,但鸡的生长速度太快、又缺乏运动,势必会影响食用鸡的口感。值得一提的是,无论鸡肉或者猪肉,其肉感的好坏都与生长时间的长短有关。由于现在圈养的鸡都以速成为主,缺乏丰富的营养,口感自然受到影响。由此,在目前的养殖业内存在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悖论:既需要大批量生产鸡、又要保证鸡的品质和口感,两者都要兼顾并达到平衡,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据了解,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商品鸡在上市前20多天必须一律停止任何药物,这包括疫苗和人体使用的抗生素等。但到底有多少养殖户或者商家能做到这一点呢?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都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圈养鸡分为多个阶段:1—3周,4—6周和6—8周,也就是说4—6周起就必须停药了。

 即便养殖户停药了,那么经销商会不会从中下手呢?谁也不能保证。”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其实给鸡服用一些抗生素并不稀奇,确保这些鸡的存活率是最重要的,至于是否会被检测出“农残”物质,那都是可以“搞定”的,无需担心。 死鸡交易黑幕

  实际上,与活鸡交易相比,死鸡的交易更显隐蔽,存在一条更庞大和隐蔽的交易链。记者在多个养鸡场采访时发现,死鸡的回收价格远远低于活鸡,经过分割、再加工之后,运输起来也非常简单和方便,主要流向一些熟食、真空食品和农贸市场等。

  “我们每天有专门收购死鸡的,当然都是正常死亡的。”在济宁市郊的一家鸡养殖场,刘老板面露狡黠之情,他对记者说,目前的死鸡价格为1.5元/只,如果需要大量死鸡的话,还可以委托他再到当地市场上去收购,价格都可以商量。同时,刘老板向记者“打包票”说,这些死鸡都是正常死亡的,肯定没有什么大病。再说,这些死鸡都是分割好之后,最适合做熟食和真空食品,经过高温消毒和烹饪,谁也吃不出死鸡的味道,性价比极高。

  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情况下,鸡的死因有两种:传染病死亡和非传染病死亡——比如药物中毒、天气过热、环境污染、打斗致死等。

  除了收购死鸡,死鸡的分割和销售也养活了一大批农户,他们甚至就在自家里开起了屠宰场,去毛、分割、包装等承包一条龙服务。在济宁岱庄村上,周自立一家就是专门经营这生意的,据说每月收入颇丰。

  “每天,有鸡贩从外县送鸡上门,我们负责屠宰和分割。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通过熟人介绍,记者见到了周自立。在他家的大门外,只见他手拿着一把血迹斑斑的屠宰刀、脸上沾着鸡血、皮裤上沾满了鸡毛,屋里却没有传出一声鸡叫。周围邻居纷纷表示,其实,平时很少听到他家有鸡叫声,猜测他主要是做死鸡分割的,即以低成本的价格回收分割之后,再以活鸡分割的市场价格出售,赚取两者的差价。

  为此,有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只死鸡平均1.5元至2元计算,经过深加工之后,再制作成一只烧鸡出售,其市场批发价格是每公斤10—12元。平均每只烧鸡的重量约为1公斤。如此计算,平均每只烧鸡至少能挣8元。”按照当地交易的习惯,每天至少回收100只死鸡,全部出售之后,仅单日能就挣近千元。

  另据一位专家的调查,目前很多养殖户为了让鸡少患病,将磺胺类药物掺入它们的食物中,甚至使用禁用药物喹乙醇。“工厂化养殖的鸡,每天吃着大量的添加剂、安眠药、抗生素和激素,养殖者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由200多天缩短到40天、甚至30天左右。如此畸形的喂养方式,怎么可能没有问题?!”他反问道。 尝试蛋鸡散养

  相对来说,在山东有部分的蛋鸡显得幸运一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山东有部分养殖场正在尝试取消鸡笼养殖、改为鸡棚内散养的方式,逐步改善蛋鸡的生活环境,让它们能够产出更多、优质的鸡蛋。 为了亲身体验蛋鸡散养的效果,记者以经销商的身份、找到济宁市梁山县的一家最大的蛋鸡养殖场实地探访。只见,该养殖场占地面积约达2000多平方米,建有6个鸡大棚,每个大棚都是长约50米的“标准间”,且在每个鸡大棚门口都设有专人照管。在鸡棚外面的空地上零星地堆放着一些废旧的鸡笼。“这是原来我们使用的鸡笼,现在逐步取消了。”一位饲养员如是说。当记者走进鸡棚内看见:上百只蛋鸡正悠闲地在内踱步,它们中大多数体格肥胖,白羽红嘴,姿态煞是惬意。

  “原本,我们都是笼养的。为了提高产蛋率,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就尝试取消鸡笼,让它们在鸡棚内散养。”现场,该养殖场的负责人给记者举例说,原本一个鸡大棚内共饲养了近1万只鸡,包括蛋鸡和公鸡,每天可产蛋300—350公斤。根据统计,实行散养之后,该种鸡养殖场平均每天的产蛋量提高近一成,收效显著。

  记者在现场看见,位于该鸡棚的旁边就是绿油油的田地,上面整齐地种满了小麦苗,这完全可以成为鸡放养的天堂,肉感的质量也一定非常好。“为什么关在笼内的鸡就不能在田地上放养呢?”但养殖场的负责人否定了记者的这个想法。

  “大家都认为,饲养鸡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养在田地内,让鸡啄吃田地内的杂粮,自然产蛋,鸡和鸡蛋的品质较高。但在这种饲养方式下将会产生两大致命的弊端:其一无法标准化管理;其二是无法做到批量生产,更谈不上规模化了。”现场,该位负责人给记者举例说,在田地上散养的自然培育时间需近半年,出售的价格每只高达100多元。但价高和寡,购买这些高价鸡的消费者数量也并不是多数,其购买比例远远低于笼养鸡。而前者只是发展方向,目前还未能成为主流的饲养方式。

  相比之下,仍是集约化养殖的大棚鸡的数量满足市场上的需求量,且具有较大的有盈利空间。现场,该位负责人一边指着身旁大片空余的田地、一边对记者说,所以按照计划,今后将把这些田地改造成为更多的标准化鸡棚,尝试改善饲养方式,让更多的蛋鸡在棚内散养。

  据介绍,鸡棚内饲养的有公鸡、也有母鸡,母鸡下的蛋分为受精蛋和非受精蛋,非受精蛋可供人食用、受精蛋是可孵出小鸡的,营养价值更高一些。该养殖场拥有数百位经销商,批发采购鸡蛋和小鸡仔,其中每只鸡仔的价格最低仅几毛钱,经过2—3次经销商转卖之后,最终批发到个体养殖户手中的价格大约为3.5元/只。而在这个基础上,质量上佳的鸡仔售价更加“水涨船高”,经销商从中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

  但是,如此笼内散养方式,在一些私人养殖散户中并不受青睐。比如,在距离济宁市区30多里的岱庄上,大约有10多户蛋鸡饲养个体户,主要为本地的超市和农贸市场供货。“我养的蛋鸡每天能产蛋300—350公斤,只卖给本地的经销商。”当地的一户蛋鸡养殖户黄丽英一边说一边打开了位于大门旁的一扇侧门,让记者参观存储的鸡蛋。只见,近5平方米的小屋内堆满了百余斤的鸡蛋,平均以每公斤7元的高价卖给当地的一些散户。“由于产蛋量少,所以我的批发价格就要高。”黄丽英说,为了防止蛋鸡生病或者受到惊吓,一律拒绝陌生人参观。她透露,蛋鸡都是关在鸡笼里饲养的,她平时专门雇请了几个帮手每天喂养这些蛋鸡、收鸡蛋,这样都忙不过来,更不要说笼内散养了。“笼内散养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根本管不过来的”。黄丽英说道。

  不得不承认,笼内散养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也就是说,改善鸡的生长环境,却在无形当中大幅提高了人工成本。”当地的一位养殖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个体养殖户如果采取笼内散养的话,每只鸡占有的平均面积至少增加一成左右,也就意味着,要满足现有饲养鸡群的数量,必须还要建造更多的标准尺寸的鸡棚,骤然提高了投资成本。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根本没这个必要。而且,放养的鸡很难管理。“比如,要给鸡打疫苗的话,怎么打?难道一只只去捉?这不可能做到,想也别想。”

  此外,记者走访了多个养殖户发现,短时间内笼内散养鸡的方式很难普及,这与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密不可分。“如果大家主动购买价高、户外散养的鸡,就会逐步迫使养殖户改变落后、不科学的饲养方式,从而优胜劣汰。”刘强副教授坦言,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消费者的观念需要较长时间逐步改善,并且影响养殖户的养殖观念和方法,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中国是养鸡大国,也是“吃鸡大户”。但在鸡的养殖方式上却问题频出,危及食用安全。

  中国是集约化养殖鸡数量最多的国家,全球排行第一,其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然而,一个摆放在政府、养殖户和消费者眼前的明显弊端是:中国家禽饲养质量仍十分落后,尤其是鸡。在数量与质量之间有失偏颇,后者明显不如前者。

  刚刚过去的“肯德基原料鸡畸形”风暴,让社会关注的焦点纷纷集中在鸡的养殖方式上,不得不令人们“谈鸡色变”。虽然此后经多方证明,这桩事件发生确实有点意外和夸张,却折射出中国家禽饲养业的三大软肋。

  记者在近日的实地采访中发现,饲料添加剂、滥用抗生素和监管不严是养鸡专业户面临的三大软肋,只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饲养质量,让百姓能真正能吃上安全、优质的鸡肉。为此,记者采访了多方权威专家,共同探讨饲养鸡的生命课题。 饲料添加剂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费者都有此感:现在吃的鸡肉没有鲜味、肉质粗糙,口感大不如以前了,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其实,这是受到喂养鸡的饲料、养殖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饲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位饲料经销商透露,其实中国大部分动物饲料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添加各种不同的添加剂和抗生素,用来防病免疫。

  据介绍,中国禁止使用镇静安眠类药物、玉米赤霉醇 ( 畜大壮、牛羊增肉剂 ) 、乙烯雌酚等。在1997 年农业部以 3 号文公布禁止使用的药物有:类固醇激素 ( 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同化激素 ) 、催眠镇静药 ( 安定、眠酮、氟派酮 ) 、肾上腺素能药 ( 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 β- 肾上腺激动剂 - 盐酸克伦特罗 ) 。毒鼠强 ( 没命鼠、四二四 ) 、氟乙酰胺类、平喘药 ( 羟甲叔丁肾上腺素 ) 、氯霉素、氨丙啉等也属于禁用范围。

  而英国也明令禁止在鸡、猪和火鸡中使用抗生素阿伏霉素(也称卑霉素 ) 。1971 年作出限制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作饲料添加剂。欧盟则更加严格。

  “欧盟已经禁止在食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类促进生长的添加剂,但就目前中国的养殖水平和养殖环境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实际上根本做不到这点。”对此,南京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教授孙卫东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中国的动物饲料,比如有营养类、调味剂类和抗生素类,甚至还能制作不同颜色的饲料,满足某些动物对颜色的喜好。也就是说,这些饲料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掺和了不同的添加剂,由此增加动物食欲,缩短动物的生长周期。

  2006年1月,欧盟就已全面禁止使用生长激素、抗生素作为饲料生长添加剂。2008年,有政协委员曾向两会提交提案称,在中国,抗生素被普遍用于牲畜的饲料添加剂,是造成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人们食用了这些含有抗生素残留物的奶和肉制品,会致使体内病菌耐药性明显上升。 滥用抗生素

  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一种,抗生素也被普遍运用在鸡等家禽的身上,甚至是刚孵化不久的小鸡,商家其用意可想而知。一旦人体吃了含有大量抗生素的鸡肉,威胁健康。

  对于多年前发生的大规模禽流感事件,很多人记忆犹新,其实它的危害却低于抗生素,处于可控范围。“其实,鸡自身就是带有流感病毒的,一旦发生变异就变成了毒株。尤其是在鸡鸭之间容易发生传染,并传染给人体。”为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的一位专家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说,从理论上说,所谓禽流感是指一种特殊的核酸,它是蛋白质与核酸结合的大分子物质,这种物质能在细胞之间实现复制,所以能够传染给人体。禽流感也是俗称“鸡瘟”的一个种类。当然,得了禽流感的鸡生的蛋也会带有禽流感的病毒,但无需恐慌的是,感染上禽流感的鸡和鸡蛋,只要经过煮沸和高温消毒之后,对人体就没有危害了。

  相比较之下,较多食用含有大量抗生素的鸡肉,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专家进一步解释,抗生素针对一些细菌有抑制作用,比如大肠杆菌等。一旦给饲养鸡喂养过多的抗生素药物,鸡体内就会有残留,人体食用过多就会产生抗药性,容易产生质变、从而产生更新的细菌,最终连抗生素也抑制不了。比如,近年在欧洲等国家出现的“超级细菌”就是如此,目前医学上对它还很陌生,由此产生了新的医学难题。

  但对此,孙卫东也为养殖户说一些话,“从技术上来说,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饲养动物或多或少都会遭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必然要使用适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进行治疗或预防保健,但只要使用方法和剂量得当,就可以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此同时,若能严格遵守各种药物休药期的规定,是可以避免药物在动物性产品中的残留。而在实际生产中,一些养殖户可能考虑到在休药期内养殖动物的生产存在一定的风险而缩短休药期或干脆无休药期,这些情况会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一些潜在的隐患。”

  不可否认,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使用抗生素治疗动物疾病已是一个普遍行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肖永红教授等专家调查发现,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

  研究多年耐药细菌的肖永红认为,动物长期使用抗生素,必然产生残留,而其残留抗生素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也会引发细菌的耐药性。 难以监管

  对于中国的养殖户来说,饲养鸡的生长周期越短,风险就越小,盈利空间越大,一味追求经济收益,从而忽略鸡及鸡产品的质量。这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相应的补贴政策也“不够给力”有关。

  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说,“在政府方面,只有禽流感死亡的鸡才给养殖户补偿,虽然大部分地区规定了每只补助10—15元,但是农民要拿到是很困难的。这也并非政府的完全不作为——一个五六万人的乡镇,有30-40个大型养殖场,活鸡两三百万,但政府工作人员只有三五个人。怎么管理呢?”

  有关部门的不作为、监管不严,导致卫生标准和规定成为摆设,形同虚设。养殖场里难闻的气味,令检查的官员避之唯恐不及,很多时候他们只在外面转转就交差了。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当年禽流感严重的时候,市场加大了监管力度,派出专人每天去各个档口收集死亡的家禽,买卖死禽被严惩。但禽流感一过,有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商户出售死鸡也越来越明目张胆。

  自然放养一直是专家关注的课题。从2005年至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带着学生们一直坚持在做关于散养鸡的课题和调查,他怀有这样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让鸡放养在山地和农田上,还它们自由的空间,让它们吃上天然食物。他希望这个美好的愿望此生能够实现。

  当然,从另一方面而言,完全依靠政府来监管如此庞大的养鸡市场也不现实。为此,孙卫东提出建议,“正常情况下,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售鸡等家禽的养殖户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而在中国则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有少额的补贴。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的手段,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动物健康养殖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建立并落实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实现动物福利化养殖,才能给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这是蒋高明经常爱说的一句话。“集约化养殖场的粪便奇臭无比,就是人们添加的东西太多了,这样的肥料对农田都有一定的危害。”

  对于包括鸡在内的养殖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一直推崇和研究最自然的养殖方式——人工放养,但也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和阻力。此次《中国经贸聚焦》(下称“CBF”)记者专访了蒋高明,希望他的一些见解,能为中国的家禽养殖业带来新的思路和尝试,寻找破解的方法和出路。 CBF:中国每年大约饲养了多少数量的鸡?其中,集约化养殖的比例占多少? 蒋高明: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整体的养鸡数量约47亿-50亿,不同的统计口径数量不一。然而,具体集约化养殖的比例不知道,应当指出的是,大城市消费的鸡应当都是工厂化养殖的,比如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是不允许销售活鸡的。那么,工厂化鸡供应的数量就更大。 CBF:集约化养殖鸡的方式有什么弊端?

  蒋高明:主要弊端是动物不活动,改变了生物的生长规律,生长速度太快,为减少死亡必须依靠大量抗生素。另外为让鸡生长更快,需要食品添加剂,有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如重金属。集约化养殖场的粪便奇臭无比,就是人们添加的东西太多了,这样的肥料对农田都有一定的危害。 CBF:散养鸡的方式是否能完全取代集约化养殖?

  蒋高明:很难。集约化的生长速度更快,商业利润空间更大。因为,这样的养殖方式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不考虑对人体的影响,因此赚钱的空间就更大。如果考虑环境与健康,这样的养殖方式就没有市场了。 CBF:目前您研究的散养鸡的课题遇到什么困难?

  蒋高明:主要困难是优质无优价,消费者对健康食品有机食品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市场上以假乱真的产品很多。如果造假,则利润空间更大,正如死鸡冒充活鸡进入市场一样。 CBF:对于家禽养殖户政府有哪些补贴政策?

  蒋高明:主要是对于疫苗方面的补贴,比如出现了禽流感,疫苗是免费的。如果发生一些大型的病疫,像禽流感之类的情况,政府会给养殖户一定的经济损失费,每只大概在10—15元左右。而在正常情况下,就没有什么补贴了。 CBF:如何健全这些政策,消除鸡贩的牟利的动机和空间?

  蒋高明:很难,也可能很容易,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度认真负责,要加大执法与处罚力度,处罚要有震撼力。只要政府想做,还是能够办到的,像重庆那样,将健康食品列入政府的工作重心,才有希望。另外,是消费者自己保护自己,尽量选择那些来路清楚的产品。当然,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类还需要回归到自然健康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点也需要政府,消费者和农民企业多方面努力,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

(责任编辑:苏秀)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