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卫生 >

国际便利店巨头重庆盈利尚远

来源:重庆青年报 2014/1/26 9:57:33 关注度:128339次



    2014年1月15日,便利连锁店7-ELEVEN高调宣布正式进入重庆市场。而另一日本便利店巨头——罗森,在进入重庆三年之后,却仍只有约18%的店面盈利。重青记者发现,这两大巨头在门店选址上面,各有侧重。可购等重庆本地便利店,对它们的经营有重要影响。

  欲用小面打开重庆市场

  接地气,是品牌扩张过程中经营者焦头烂额且仍未解决的问题。
  2014年1月15日,国际连锁便利店7-ELEVEN重庆1号店正式开门营业,在7-ELEVEN开业当天,音乐是《财神到》和《好日子》,现场有锣鼓、狮子,主持人的服装是传统的大红色,这一系列中国元素都在彰显这家国际连锁便利店品牌进入中国的决心。
  另外,7-ELEVEN根据重庆的饮食习惯进行了商品开发和本土化调整,7-ELEVEN重庆的运营总部总经理王坤对重青记者表示,“我们推出了以麻辣口味和川菜为主的便当,希望得到更多重庆老百姓的意见”。
  而在三年前,另一连锁便利店巨头罗森已经进驻重庆。在进驻重庆三年之后,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重庆罗森便利店有限公司总经理福田晓村对重青记者坦言,7-ELEVEN在接地气方面比当年罗森做得好。
  罗森已经计划在所有店面销售小面和酸辣粉,目前已有部分店面试卖。
  “我觉得历经三年曲折的发展,主要的难点是如何接地气。”福田晓村表示。
  在接地气方面,7-ELEVEN和罗森比有先天的优势,7-ELEVEN管理层有极大部分中国人,通晓中国的风俗。罗森进入重庆初期,主要负责人非重庆本地人居多,但在2013年,福田晓村接任罗森重庆总经理,罗森将财务总监、商品采购部、人事部、市场开发部等多部门二把手全部换成了重庆本地人。
  在突破本土化这个难题中,品牌遭遇到了另一个难题。
  “本土化和品牌之间必须找到平衡,一个品牌有自己的身价和优势,不能为了追求本土,变成了一个大街上的夫妻店。”福田晓村表示。
  是否能够通过产品来判断一个品牌是否是国际品牌?
  在福田晓村看来,品牌只是一个概念,国际化的产品只是表现自身品牌的一种方式,拿来主义是一种最为廉价的彰显自身国际化的手段。
  “日本的寿司、饭团并不能成为主打产品,罗森结合重庆地区特色推出的包子平均一个店面一天销售150个。”

  两大巨头选址各有侧重

  两大国际连锁便利店巨头在重庆相遇,竞争似乎是避免不了的话题。而在福田晓村看来,现在谈竞争为时过早,“重庆地区的市场非常之大,我认为在未来两年,应该还处于填补市场空缺的一个阶段,还不到竞争的阶段”。
  7-ELEVEN和罗森虽然还没有兵戎相见,但是在选址上,各有侧重。
  王坤表示,7-ELEVEN重庆门店的选址主要集中在大中型社区、商圈周边、办公区域、大中院校等。7-ELEVEN针对的是中高端优质消费群体,这是否可行,其选址策略还有待市场检验。
  相比之下,罗森在重庆已经历市场三年的考验,选址显得更为细化。
  2010年最初进入重庆时,罗森店面选址主要是住宅区周边。在住宅区发展一段时间之后,罗森开始往办公区发展。
  “办公区有一个很大局限,办公区的人流高峰期只有早上和中午。”在福田晓村看来,店面选址不仅仅是一个地段的问题,而是一个地区的战略问题,而这个战略是由产品、运作模式以及针对的消费群体决定的。
  “有针对办公楼地段的开店模式,也有针对住宅区的开店模式。”福田晓村说。

  与重庆品牌直接竞争

  除了罗森和7-ELEVEN之外,重庆还有另外一家规模较大的本地连锁便利店——可购。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很多地方,只要有罗森,就会有可购便利店。虽然两大便利店巨头还未展开竞争,但与本地便利店的竞争却已经开始了。
  “我知道可购,同时我认为可购店面选址的策略,对罗森没有坏处。”
  “首先,可购在罗森旁边开店,说明罗森的选址还是不错的。其次,同一个地段两家便利店,可以形成对比,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满意度做出选择。”
  在福田晓村看来,可购的运作模式,和罗森无法比。
  “可购主要是将品牌纯粹地输出给有条件的加盟商,可购的管理是松散型的,收取象征性的管理费,进货也一样,加盟商自己可以选择进货渠道,而不一定非得走可购的进货渠道。可购目前单店每天的营业额,是我们罗森的1/3左右,含税2000元,从这些角度来说,从硬件和软件来讲,可购不具备和罗森抗衡的能力。”
  而可购市场部蒋经理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一个地段有潜力,有市场,我们就会考虑这个地段,所有的便利店都会这么考虑,这不存在跟着谁的说法”。
  蒋经理同时透露,目前可购平均一家店面一天的销售额在5000~6000元左右。对于加盟店的进货渠道,蒋经理表示:“我们无法提供的品牌,加盟商可以自己选择进货渠道。”
  罗森对外宣称其是一家紧密型的连锁超市,对各个环节都是实行统一监控。福田晓村表示,在日本、美国以前曾经出现过可购这样的做法,但是这些企业在十年左右就相继倒下。
  知名第三方机构戴德梁行和重庆市商委的数据显示,重庆连锁便利店缺口超过2000家。
  “在市场化的竞争之中,不排除部分松散型的便利店加盟商为了盈利,做出侵害消费者权利的举动。但消费者只会认为这个牌子有问题,而不是加盟商的问题。”福田晓村表示。

  从福田晓村的观点来看,重庆本地品牌便利店若想突出重围,必须需要在商品的供货管理等环节上下足功夫。(记者 靳雄)

    原文链接:国际便利店巨头重庆盈利尚远

(本网责编:陈宏)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