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调查

重庆部分驾校教练“吃学员”潜规则调查

来源:新华社 2012/7/26 9:01:46 关注度:529307次
      新华社重庆7月25日专电(新华社记者韩振)记者近期在重庆调查发现,某些驾校教练对学员吃、拿、卡、要,为了区区几十元乃至数百元,置自己的师威和尊严而不顾。一些学员在学车过程中,为了能够顺利拿到驾照,往往选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练“吃、拿、卡、要”办法多

  重庆市民王先生近日向记者反映,他在重庆金强驾校学车过程中,有部分教练向学员“吃、拿、卡、要”的情况,给钱的学员能够长时间练车,不给钱的学员则受到教练的故意刁难。

  针对王先生的反映,金强驾校所在的九龙坡区运管所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最终确认两名教练存在吃、拿、卡、要的情形。目前,这两名教练已将索要的钱退还给学生,并被开除出教练队伍,而金强驾校也被给予停止半年招生的处罚。

  记者调查发现,汽车驾校教练吃、拿、卡、要几乎成为行业的“潜规则”,而且方式也变化多端:

  一是巧立名目。西南政法大学一大三学生向记者透露,他们在学校附近某驾校报名时,驾校明确表示除了报名费外,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但实际上却在学车过程中还收取所谓的洗车费。倒杆、场地和路训都由不同的教练来教,学员每学1项均被要求交洗车费,起初每项20元,现在已经涨到每项50元,不交洗车费的学员,则被要求亲自洗车。而被收取的这笔洗车费,实际进了教练的腰包。

  二是吃饭提钱。重庆渝北区一驾校学员告诉记者,每次路训和参加考试时,教练都会带她们去固定的饭店吃饭,每次都需要花费50元左右。而这些饭店价格往往高于一般饭店。而且,他们亲眼看到饭店老板塞“回扣”给教练。

  三是行为暗示。在九龙坡区一所驾校学车的学员告诉记者,在学车的过程中,教练往往会有“吃、拿、卡、要”的行为暗示,对那些没有“表示”的学员恶言相向,而一旦学员通过送钱、物或者请吃饭等方式给予相应的“表示”,教练的态度立即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弯。一些学生为了花钱买待遇,往往会选择乖乖就范。

  驾校薪水低待遇差工作累是祸源

  尊为人师的驾校教练为何“放下身段”吃、拿、卡、要,为了区区几十元乃至数百元,就置自己的师威和尊严而不顾?记者调查发现,教练薪水低、待遇差、工作累,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记者通过多名驾校教练了解到,一般的驾校教练一个月的薪水仅2000余元,多则也不会超过3000元。有的驾校规定教练的基本工资为1200元,每有1名学员通过考试,则可提取50元-100元不等的奖励费,而所有的钱加在一起,也不到3000元。

  除了薪水低外,教练的日常待遇也普遍不高。这些教练告诉记者,他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活动房,里面只有1张床,日常生活非常单调。虽然驾校承诺包吃住,但仅包括午餐和晚餐。另外,五险一金之类的社会福利,也只在工作半年之后才能够享受。

  相比于低薪水、低待遇,驾校教练的工作强度却有些不相匹配。受访的教练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早上6时起床,18时至19时下班,有时可能要工作到21时左右,一天工作时间至少10小时以上。由于工作时间大部分在户外,且工作时神经高度紧张,他们工作一天下来往往筋疲力尽。

  由于驾校教练待遇低,驾校普遍面临着教练招聘难现象。据渝北区一驾校教练告诉记者,相关法律规定,一台教练车必须有一名教练,一些驾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在没有足够教练的情况下,聘请部分教练挂靠到该驾校,而实际教练并不上课。

  行业监管需加强

  由于薪水待遇低,教练招聘难,所以一些驾校对教练的吃、拿、卡、要听之任之,也是屡禁不止的原因。

  据九龙坡区一驾校负责人透露,驾校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对教练进行罚款或者开除。“教练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我们不能采取一刀切地管理制度,并且开除1名教练,也并不意味着能找到更好地教练,驾校耗不起时间,也耗不起精力,只能平时对他们加强教育。”

  而主管部门又是如何对教练进行监管呢?九龙坡区运管所所长漆君告诉记者,运管所主要通过加强对驾校的监管来管理教练。我们要求各个驾校建立完善的教练奖惩制度,还要求驾校和教练签订《阳光教学真诚服务承诺书》,同时在驾校场地设置投诉管理公示牌,将驾校负责人及投诉电话公布给广大学员,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针对驾校教练吃、拿、卡、要久治不愈的“顽疾”,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廖成林教授建议从三个方面解决该问题:一是有关部门制定更为明确和细致的处罚制度,引进声像等高科技设备监控,加强明察暗访的力度;二是制定更为合理的驾校与教练利润分配机制,提升教练的薪水待遇;三是鼓励学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社会化监督网络。(完)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