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调查

虚假摆拍盯上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 专家建议构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来源:重庆消费网 2025/8/15 11:46:55 关注度:3658次

近期,部分短视频平台出现冒充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进行虚假摆拍的乱象,引发社会关注。相关部门与平台持续打击,但此类内容屡禁不止。专家指出,查办难、处罚轻是重要原因,应建立“监管—平台—行业—公众”协同治理体系,同时推动短视频平台由单一内容管理向生态治理转型。

低成本造假瞄准“流量密码”
近日,一名身着外卖骑手服的男子在短视频中吐槽食品安全,并频繁诉说“凌晨4点送外卖”“差评一天白干”等经历,迅速获得关注。然而平台核查发现,该男子实际仅送过3天外卖、累计10单,其视频内容与此前已被认定为虚假摆拍的账号高度相似。

类似事件并非个案。研究显示,涉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的谣言年增长率超150%,其中骑手相关比例接近三成。造假者利用公众对基层劳动者的关注与同情,通过夸大、虚构情节制造“卖惨”故事,以低成本获得高流量。外卖骑手服饰、交通工具等在电商平台均可低价购得,使冒充行为门槛极低。

流量变现链条清晰
平台调查发现,不法账号往往遵循固定模式:先虚构悲情故事吸引关注,再借“复盘经验”引导用户进入私域,最终通过售卖课程、直播带货等方式牟利。例如,上述仅送过3天外卖的男子在视频走红后,以“热门经验分享”为噱头,捆绑销售面膜并赠送短视频课程,引导粉丝消费。

专家指出,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将新就业群体简化为符号化、戏剧化的形象,用“情感商品”换取流量变现。这不仅冒犯了劳动者的尊严,也可能扭曲公众认知、消解社会善意、破坏平台生态。

治理困境与对策
尽管监管部门已持续开展针对短视频虚假摆拍和恶意营销的专项整治,但乱象仍存。业内人士分析,虚假视频社会危害性难以量化,且因部分行为未直接造成财产损失,司法惩处多为行政处罚,违法成本偏低。

专家建议:

  1. 监管标准细化——明确虚构剧情并误导公众的违规认定标准,对违规账号实施阶梯式处罚;

  2. 提高违法成本——对靠虚假视频牟利的账号,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追究民事责任,形成震慑;

  3. 行业自净——外卖、网约车等平台核实名单,设立举报渠道,鼓励从业者反映冒用身份行为;

  4. 平台生态治理——调整算法推荐权重,降低虚假、煽情、对立内容的传播;对批量制造虚假叙事的MCN机构和营销号,跨平台建立责任追究与联合惩戒机制。

专家强调,唯有形成监管、平台、行业、公众多方参与的合力,才能从源头压缩虚假视频的生存空间,维护真实、公正的网络传播环境。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