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地众多地形复杂,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十四五”期间,重庆如何突破地理瓶颈、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9月19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就此回答了记者提问。
陈勇介绍,重庆山峦叠翠、江河纵横,近年来,重庆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依山就势、向山图强。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15亿元、同比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5元、同比增长6.2%。
“这张成绩单的背后,产业发展很关键。”陈勇介绍,重庆聚焦特色布局,加快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精准布局。比如在三峡库区,依托立体气候和生态屏障,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区域发展脆李,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柑橘,并且通过多年的努力,把早、中、晚熟柑橘品种结构调整为27:22:51,实现“一山多用”和果品错峰上市,有效避免了产业同质、“价格踩踏”“增产难增收”等问题。近年来,库区果农比一般农户年均收入高20%左右,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实在好处。
聚焦全链条打造,加快培育巴渝名优土特产“金名片”。统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有关支持政策,集中资金资源,集聚先进要素,全链条助力“小特产”成长为“大产业”。以巫山脆李产业集群发展为例,围绕生产、加工、品牌、科技、市场等关键环节补短强链,实施了205个项目,夯实了产业升级和农户增收的基础。如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已成为全产业链产值、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双百亿级”的强村富民“大产业”,成为响当当的重庆“三大宝贝”。
聚焦绿色转化,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推动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达2626万吨、平均售价比普通农产品高20%左右,促进“绿值”变“产值”。在山区库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座座青山成为群众的“致富靠山”。充分利用山地景观资源、农业基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春观潼南油菜花海、夏摘武隆高山蔬果、秋赏三峡红叶长廊、冬往温泉生态农场……“奔县”“乡游”保持年均8%左右高速增长,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绘就增收致富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