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李舒)10月1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成效。
“这五年,我们努力让这座拥有3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运行更智慧、更安全,生活环境更便捷、更宜居。”会上,市城市管理局局长肖庆华介绍,较“十三五”末,城市供水能力持续增长3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至86%,城市管理有24项指标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智慧治理让城市更“聪明”,市民办事更省心。
五年来,重庆坚持整体智治,全面提升城市便民服务效能。
创新打破壁垒,协同治理提速。2024年,重庆创新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负责的重庆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形成“全市一盘棋”城市治理格局。建成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体系,整合了市区两级2200多个专业处置部门,实现了对路灯、桥梁、环卫作业等核心业务的智能化监测和统一管理。根据热线网络民生诉求报告显示,市容环境卫生、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秩序类事件受理总量较“十三五”时期下降50%,按时办结率达97%以上。
聚焦数字赋能,解决身边难题。重庆率先制定并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行动计划,为全市2.3万个窨井盖装上“智慧芯”,实时采集上报井盖位移缺失、主体破损等告警信息,迅速响应处置,保障市民脚下安全。同时,上线“渝城便民”小程序,汇聚全市近万个停车场、7000多座公厕、近1900个公园、700多个直饮水点详细信息,绘就便民生活“一张图”,让市民日常生活便利性大大提高。
推广智慧监测,防患于未然。重庆创新开展城市运行风险清单管理试点,对水、电、气、通讯、桥梁、隧道、轨道等城市“生命线”进行数字化改造,数字化管理率近70%,能第一时间感知风险、下达指令,迅速处置。此外,重要管网可以实现感知管道压力、流量,对水管爆裂、燃气泄漏等风险实现自动预警。中心城区24座跨江大桥已全部纳入24小时在线监测系统,桥梁结构设施安全更加精准可控。
——安全韧性筑牢城市“生命线”,守护市民安全感。
五年来,重庆坚持底线思维,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平稳运行。
通畅道路,出行更舒适安心。聚焦市民反映强烈的道路坑洼、人行道不畅等问题,重庆重点整治陡坡、急弯等特殊路段,强化防撞设施和路面修复,集中整治道路1086公里;还通过修复破损路面、优化无障碍通道等方式,精细化提升人行道2900公里,让市民和游客能更顺畅、更舒适、更安全地体验山城独特的魅力。
保障供水,守护城市生命线。围绕“量足、质优、安全”的目标,重庆着力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五年间,全市共新建改造水厂29座,更新老旧管网2240公里,日供水能力增长至871万吨,足以满足重庆地区所有家庭超过三周的用水需求;更新改造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推动中心城区96%的居民小区实现专业化运维,惠及40余万住户。同时,重庆还建立市、区、厂三级水质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全覆盖水质抽检,确保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变废为宝,环境优资源兴。“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活垃圾城乡一体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构建,升级改造分类投放点5.2万个,配齐5800余辆运输车,全市生活垃圾日转运处理能力达到4.53万吨;新增生活垃圾处置设施30座,日处理能力增加8040吨。全市已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发电、原生垃圾“零填埋”,年发电量超过33亿度,相当于满足百万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明灯璀璨,夜行安全景更美。重庆建成市级照明集中控制平台,保障了“两江四岸”核心区灯光秀的精准呈现和重大活动的圆满举办,推动山城夜景成为重庆享誉中外的独特城市名片。新改建节能LED路灯25.5万余盏,年节电超2亿度,动态消除城市道路照明暗区1万余处,让市民夜间出行更安全、更安心。
——宜居环境精绣家园画卷,提升生活幸福感。
五年来,重庆坚持绿色发展,努力营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全力护绿,守住绿色生态红线。重庆建成川渝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市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等方式,推进全市城区1506处坡坎崖美化和810处街头绿地提质,让人居环境更加赏心悦目。同时,完成100个永久绿地保护确认、2527个现状绿地绿线划定,对3572株古树名木“一树一策”管护,让古树名木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
推窗见绿,身边有景可憩。重庆大力拓展绿色空间,打造特色花境396处,完善绿道563公里,全市“十四五”期间新增城市绿地7273万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小设施大关怀,烟火气里显温情。“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重庆合理设置临时占道摊区。同时,重庆下大力气解决民生“小难题”:新改建公厕2042座,新增错时共享停车位5.2万个,建设“劳动者港湾”731座,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饮水、充电等便利便民服务。实实在在地缓解了市民“如厕难、停车难、休憩难”的困扰,传递着城市的温情与关怀。